×
全部 > AI技术 > AI大模型 > 专用大模型 > AI数学模型 > 设计幼儿数学启蒙绘本

设计幼儿数学启蒙绘本

通义千问2.5-Math-72B(阿里云视觉智能开放平台)

1. 确定小松鼠需要收集的总松果数量:5 颗。 2. 观察画面中已经画出的松果数量:3 颗。 3. 计算剩余需要画出的松果数量:5 - 3 = 2 颗。 4. 在画面上添加 2 颗松果,确保它们与已有的松果清晰可辨。 5. 验证总松果数量是否为 5 颗,确认小松鼠收集任务完成。 通过这个过程,小朋友在帮助小松鼠收集松果的同时,巩固了对 5 以内数的分解理解,即 5 可以分成 3 和 2。

gpt-4o(OpenAI)

为了解决“小松鼠要收集 5 颗松果回家”的问题,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计,使小朋友能够通过画面直观理解5以内数的分解: ### 1. 需求分析 - **目标年龄**:3-4 岁儿童 - **核心数学概念**:5 以内数的分解 - **绘本主题**:森林动物冒险 ### 2. 故事框架 - **主角任务线**:小松鼠在森林中冒险,需要收集 5 颗松果以备过冬。 - **故事场景**:小松鼠先找到了 3 颗松果,接下来需要小朋友的帮助找到剩下的松果。 ### 3. 角色设计 - **小松鼠**:活泼好动,喜欢冒险的小松鼠,善于和小读者互动。 - **友好的啄木鸟**:为小松鼠提供建议,并鼓励小朋友参与。 ### 4. 画面分镜 - **草图设计**:画面左侧展示小松鼠对着已经收集到的 3 颗松果微笑,小松鼠手里或地上放有3颗松果。 - **数学元素呈现方式**:右侧留有空白,标记出松果轮廓,鼓励小朋友画出剩下的 2 颗。 ### 5. 互动设计 - **操作机关**:设计一个翻页机关或者可擦除页面,允许小朋友用蜡笔或手指画出松果。 - **家长指导手册**:指导家长鼓励孩子数一数已经有的松果,并说出需要再加多少才能达到目标。 ### 6. 测试优化 - **试读测试**:观察小读者能否正确理解并完成任务,记录他们是否需要更多提示或线索。 - **调整**:如果有困难,增加对话引导,例如“小松鼠问:‘怎样才能让松果变成 5 颗呢?’”。 ### 解题过程 1. **观察**:小朋友首先观察到画面中已经有 3 颗松果,并得知目标是 5 颗。 2. **思考**:通过角色台词,引导小朋友思考:“我们有3个,要凑成5个,还需要几个呢?” 3. **动手操作**:在指定位置画出或用贴纸添上2颗松果,完成任务。 4. **反馈**:通过小松鼠举起采集好的松果庆祝成功,传达完成后的快乐和成就感。 通过这样的设计,即使是3-4岁的儿童也能在趣味中接触并理解数学分解问题。

claude3.7 sonnet 20250219(Anthropic)

### 解题过程 **问题描述** 小松鼠要收集 5 颗松果回家,画面中已经画了 3 颗。小朋友需要帮助小松鼠画出剩下的 2 颗松果。 **解题步骤** 1. **理解问题** - 小松鼠的目标是收集总共 5 颗松果。 - 目前已经有 3 颗松果。 - 需要找出还缺少多少颗松果。 2. **数学概念** - 这一问题涉及到简单的减法和数的分解。 - 5 颗松果减去已经收集的 3 颗松果,得到剩下的松果数量。 3. **计算过程** - 5 - 3 = 2 - 因此,小松鼠还需要 2 颗松果。 4. **绘画环节** - 鼓励小朋友在画面上画出剩下的 2 颗松果。 - 可以引导小朋友思考:这 2 颗松果可以是什么样子的?它们可以放在哪里? 5. **正向反馈** - 当小朋友完成画作后,可以通过角色的反应(如小松鼠开心地说“谢谢你!”)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对数学的兴趣。 ### 互动提示 - 可以设置一个小问题:如果小松鼠再找到了 1 颗松果,它现在总共有多少颗松果呢?(引导小朋友进行简单的加法) 通过这种方式,小朋友不仅能完成绘画任务,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基础的数学概念。

hunyuan t1 latest(腾讯混元)

### 解题过程设计(符合3-6岁数学启蒙目标) --- #### **1. 故事情境构建** **场景主题**:森林野餐日 **角色设定**: - **小松鼠朵朵**(橙色尾巴,性格急切):需要收集5颗松果准备野餐 - **猫头鹰博士**(戴眼镜,性格温和):在树桩上挂出「松果收集指南」 **关键情节**: 朵朵在树洞仓库发现漏风的破洞,需要用松果堵住。猫头鹰博士递出「5颗松果计划表」,已粘好3颗,引导幼儿补全剩余缺口。 --- #### **2. 数学概念渗透** **核心目标**:5以内数的分解(3+2=5) **视觉化设计**: - **动态对比**:左侧画3颗完整松果(实线轮廓+阴影),右侧破洞处留白2个浅灰色虚线轮廓 - **触觉提示**:破洞边缘设计凹凸颗粒,暗示需填补数量 - **色彩引导**:已收集松果用暖黄色,缺口用冷蓝色形成视觉对比 --- #### **3. 互动操作设计** **分阶任务**: 1. **观察任务**:指认「已收集3颗」和「需要补2颗」的位置 2. **操作任务**:用蜡笔在虚线轮廓内涂色,或沿虚线描摹松果形状 3. **验证任务**:翻页后展示完整5颗松果,配合「咔嚓」机关声模拟塞入松果的响声 **家长引导话术**(手册配套): > "朵朵需要你的帮助!我们先数数已经粘好的松果(亲子共数),再找找仓库哪里有缺口?试试把数字『2』画进蓝色圈圈里吧!" --- #### **4. 认知阶梯设计** - **3岁+**:通过涂色填补缺口,感知「整体-部分」关系 - **4岁+**:结合「3颗已够,还差几颗?」的提问,建立减法意识 - **5岁+**:延伸讨论「如果朵朵想多准备1颗,总共要画几颗?」 --- #### **5. 错误预设与容错设计** - **常见误区**:幼儿可能涂出轮廓或重复画已有松果 - **容错方案**: - 虚线轮廓内置「2」的数字水印(半透明显示) - 破洞旁画松鼠尾巴摆动箭头,暗示「数量不足」 - 错误操作时,猫头鹰博士摇头动画+语音提示:「仓库还有凉风漏进来哦~」 --- ### **示例画面分镜** | 页码 | 画面内容 | 数学元素呈现 | 互动机制 | |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 | 1 | 朵朵抱着3颗松果冲向树洞 | 数字「3」悬浮在松果上方 | 指读数字「3」 | | 2 | 树洞破洞处贴着计划表 | 「5颗计划」文字与3实2虚松果对比 | 触摸缺口感知数量 | | 3* | 幼儿涂画后展示完整5颗松果 | 虚线变实线+「5」粒子特效 | 机关声+朵朵欢呼动画 | --- ### **扩展建议** 1. **分层教学**:提供「半成品松果贴纸」辅助能力较弱幼儿 2. **生活迁移**:延伸活动「帮妈妈补全购物清单数量」 3. **多感官版本**:绒布书材质松果+可拆卸数字磁贴 该设计通过「问题情境-操作验证-正向反馈」闭环,让幼儿在帮助角色的过程中自然建构「总数=部分之和」的数学思维,同时满足3-6岁儿童「游戏化学习」的核心需求。

模型名称 模型提供商 响应总时长(s) 生成 token 数 首 token 延迟(s) 生成速率(tokens/s)
4.83
响应最快
157
0.48
延迟最小
32.51
9.8
622
2.78
63.49
速度最快
9.22
0
2.36
0
64.1
1404
内容最多
1.45
21.9
AI文本生成
38家服务商提供服务
AI深度推理
11家服务商提供服务
AI代码生成
11家服务商提供服务
AI角色扮演
1家服务商提供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