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T VS CoD:提示词工程的双雄之战
文章目录
随着大语言模型(LLMs)如 GPT-4、Claude 3、Gemini Pro 等日渐成熟,提示词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正在成为 AI 应用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。在这一过程中,Chain of Thought(CoT)和 Chain of Density(CoD)作为两种主流的提示策略,逐渐成为 NLP 领域研究者和 AI 产品开发者关注的焦点。
那么,CoT 和 CoD 到底是什么?它们各自适用于什么场景?它们之间到底有何优劣?本文将围绕“CoT VS CoD”展开深入剖析,为你呈现这两种技术的原理、实践方法、案例分析、优势与局限,帮助你在构建提示词时做出更科学的选择。
一、概念科普:什么是 CoT 和 CoD?
1.1 Chain of Thought(CoT)
Chain of Thought(思维链) 是一种提示词策略,它通过在提示词中引导模型分步骤地进行推理,从而提升模型在复杂任务(如数学题、逻辑推理、代码生成)中的准确性。
举例:
Q: Lily has 3 apples. She buys 2 more. How many apples does she have now?
CoT Prompt: Let’s think step by step.
LLM Answer: Lily has 3 apples. She buys 2 more. So she now has 3 + 2 = 5 apples. The answer is 5.
相比直接回答,CoT 的“逐步思考”方式帮助模型缓解了“跳步错误”和“幻觉”,提升了中间推理透明性与最终输出质量。
1.2 Chain of Density(CoD)
Chain of Density(密度链) 是由 Google Research 在 Dense Summarization 领域提出的一种新颖提示方法,最早用于改进摘要生成任务。它的核心思想是:通过多轮提示,不断提升生成文本的“信息密度”。
CoD 的典型流程如下:
- 首先生成一个通用摘要(baseline summary)。
- 然后进行多轮强化,每一轮要求模型“保留现有摘要内容 + 融入新的实体/关键词/信息”,以增强“摘要密度”。
- 最终输出的文本较为简洁但信息丰富。
示例任务:多轮信息增强摘要
原文:A study at Stanford found that over 80% of AI startups exaggerate their capabilities...
1st summary: Many AI startups overstate their technology, a study found.
2nd (CoD) summary: A Stanford study found over 80% of AI startups exaggerate their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to attract investment.
相比 CoT 注重推理链条,CoD 更关注信息结构优化与融合能力,特别适用于摘要、SEO写作、多轮信息提炼等任务。
二、技术原理对比:CoT VS CoD
| 对比维度 | CoT(Chain of Thought) | CoD(Chain of Density) |
| 核心理念 | 模拟人类逐步推理过程 | 模拟人类逐步增强内容密度 |
| 主要目标 | 提高复杂推理准确率 | 提升文本压缩的信息量密度 |
| 输入结构 | 问题 + “Let’s think step by step.” | 原文 + 当前摘要 + 密度增强指令 |
| 应用场景 | 数学题、代码生成、逻辑题 | 摘要生成、内容压缩、SEO文案 |
| 输出特征 | 推理路径清晰,可追踪 | 信息紧凑、句式优化、多轮递进 |
| 所依赖模型能力 | 逻辑推理、符号思维 | 信息融合、语言生成、上下文压缩 |
| 易用性 | 简单指令即可启用 | 需要多轮提示工程与标注数据 |
三、实际案例分析
3.1 CoT 案例:多步骤数学题
任务:解答复杂数学题
Prompt(使用 CoT):
Q: If John had 4 pencils and gave 2 away, then bought 3 more, how many does he have now?
Let’s think step by step.
输出:
John had 4 pencils. He gave away 2, so he had 4 - 2 = 2 pencils.
Then he bought 3 more, so now he has 2 + 3 = 5 pencils.
Answer: 5
优势: 步骤清晰、准确率更高,适合部署在考试、推理题领域。
3.2 CoD 案例:摘要生成任务
任务:将一段新闻文章总结为高密度摘要
原文节选:
In 2024, OpenAI launched GPT-4 Turbo, a version of GPT-4 with faster inference and lower cost...
初始摘要:
OpenAI launched GPT-4 Turbo in 2024.
CoD 提示(第2轮):
Enhance the previous summary by adding more informative details while keeping it concise.
输出摘要:
In 2024, OpenAI released GPT-4 Turbo, an upgraded GPT-4 variant offering faster inference and reduced cost.
优势: 信息更加完整,适合摘要、提炼、电商标题、SEO描述等场景。
四、实战对比:开发者角度的选择指南
| 使用场景 | 推荐策略 | 原因 |
| 数学/逻辑题解 | CoT | 能提供清晰的思维链条,提升正确率 |
| 代码补全与调试 | CoT | 分步骤提示可减少逻辑bug |
| 文档摘要生成 | CoD | 高密度内容提炼适合压缩表达 |
| SEO文案生成 | CoD | 多轮增强关键词密度,利于优化排名 |
| 教学类问答 | CoT | 输出路径明确,适合教学解释 |
| 新闻精读输出 | CoD | 逐步提炼细节,适合高质量压缩 |
五、结合使用:CoT + CoD 可能更强大?
越来越多的提示词实践表明,CoT 与 CoD 并非完全对立,而可以通过**“先推理 + 后压缩”**策略组合使用:
示例流程:
- 使用 CoT 提取完整推理链或问答分析;
- 使用 CoD 对这些内容进行高密度压缩、增强关键词、优化句式。
实战案例:AI课程笔记自动生成
- 步骤1:用 CoT 生成对课程知识点的分步总结
- 步骤2:用 CoD 将总结压缩为一页笔记,适合复习
这种结合方式非常适合教育产品、ToB 报告自动化、AI博客写作工具等业务场景。
六、当前挑战与未来趋势
CoT 的挑战:
- 容易冗长,输出可读性差
- 对提示结构敏感,鲁棒性不足
CoD 的挑战:
- 训练复杂,提示需多轮设计
- 信息融合存在“过度浓缩”风险
未来发展方向:
- 自动提示生成器:借助 AI 自动生成 CoT 或 CoD 提示模板
- 混合推理框架:集成 CoT 与 CoD,多模态支持
- 微调 CoD 模型:提升在多语言和非结构化文本中的表现
七、总结:CoT VS CoD,如何选择?
| 场景类型 | 推荐策略 | 提示关键词 |
| 复杂推理 | CoT | “Let’s think step by step” |
| 信息提炼 | CoD | “Enhance density” or “Add informative entities” |
| 综合应用 | CoT + CoD | “Step-by-step” + “Densify this output” |
一句话总结: 如果你需要正确性、推理链条,选择 CoT;如果你追求信息密度、压缩效果,选择 CoD。两者结合使用,AI能力更强大。
参考资料:
- Google Research. “Improving Factual Density of Summaries with CoD”
- Wei et al. (2022). Chain-of-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.
- OpenAI API 文档与提示工程实践经验
热门API
- 1. AI文本生成
- 2. AI图片生成_文生图
- 3. AI图片生成_图生图
- 4. AI图像编辑
- 5. AI视频生成_文生视频
- 6. AI视频生成_图生视频
- 7. AI语音合成_文生语音
- 8. AI文本生成(中国)
最新文章
- DRF库详解:用Django轻松搭建功能强大的API服务
- 一文搞懂在 HTTP 如何 one-api 调用,实操指南来袭!
- 探索海洋数据的宝库:Amentum海洋数据探测API的潜力
- 云原生 API 网关 APISIX 入门教程
- API Key 密钥:深入理解与应用
- 2025年国内免费生成式 AI API 平台大盘点:探索国产大模型的开放能力
- 使用DeepSeek和Claude绘制出高质量的SVG 图片
- 精通REST API:解析iOS开发中的核心要点
- ASP.NET Core Web API 的授权指南 – Auth0
- Supertest:如何像专业人士一样测试API – Testim博客
- Next.js API 路由:GET 和 POST 请求示例
- Kimi K2 API 调用全指南:解锁国产大模型的强大能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