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使用Scala Play框架构建REST API
在 2025 年的仲夏,如果你打开任何一个开发者论坛,都能看到同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——Qwen-MT。有人把它称作“翻译界的拼多多”,因为它把百万 token 的成本砍到了 2 元;也有人把它比喻成“口袋里的 GPT-4.1”,因为轻量 MoE 架构下跑出的效果居然能跟千亿级模型打得有来有回。今天,我们就把这台“现象级”机器拆开揉碎,从功能、性能、价格、场景到踩坑实录,给你一份 3500+ 字的硬核评测。读完之后,无论你是做全球化 SaaS、跨境电商、还是想把爷爷的旧日记翻译成英文留档,都能一句话判断:Qwen-MT 到底值不值得接入。
过去两年,大语言模型把机器翻译的天花板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但也带来了“甜蜜的负担”:
阿里云百炼(Model Studio)团队在 7 月底上线的 Qwen-MT 把上述痛点一次性打包解决:
一句话:2025 年想玩全球流量,却不想被翻译成本卡脖子,Qwen-MT 就是那个“最优解”。
官方列表里把粤语、闽南语、四川话都单独列成了“方言”选项,这对做华语出海社交 App 的同学简直是天降福音——再也不用把粤语硬生生当成“繁体中文”喂给模型。
我们挑了 3 组典型语向做 BLEU + COMET 自动评测,结果如下:
语向 | BLEU↑ | COMET↑ | 参考模型对比 |
---|---|---|---|
zh→en | 45.8 | 87.2 | GPT-4.1-mini 44.1 / 86.5 |
en→es | 49.3 | 88.7 | Gemini-2.5-Flash 47.9 / 87.9 |
ar→fr | 41.2 | 85.9 | DeepL-Pro 40.8 / 85.1 |
结论:在主流语向,Qwen-MT 已经摸到甚至反超第一梯队;在小语种(如印尼巽他语)上,BLEU 会比 GPT-4.1 低 2~3 分,但考虑到 10 倍价差,完全可接受。
把下面这段生物医药文本分别丢给默认模型和带术语干预的模型:
原文:
“我们利用 CRISPR-Cas9 敲除 TIGIT 基因,以提升 CAR-T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。”
在医学注册申报材料里,一个术语不统一就可能被打回重做。有了术语干预,一次写入,终身受用。
实测把《三体》片段加上 prompt "style: literary, preserve metaphors"
,输出立刻从干巴巴的直译变成:
“The fleet across the stars was like a silver fish swimming in the dark ocean of the cosmos…”
而默认输出则是:
“The spaceship group moved in the universe.”
几乎可以当出版级译本用。
把之前校对过的 2000 句中英对照 TM 导入后,重翻同一本书的第二章,结果有 37% 的句子直接复用记忆库译文,只改动占位符。对成本控制狂魔来说,这就是“坐着赚钱”。
base_url = "https://dashscope.aliyuncs.com/compatible-mode/v1"
就能把旧代码无痛迁移; 模型 | 百万 token 成本 (输出) | 100 万字中文小说 (≈ 1.5 M token) | 耗时 (单并发) |
---|---|---|---|
GPT-4.1 | 30 元 | 45 元 | ~12 min |
Gemini-2.5-Pro | 25 元 | 37.5 元 | ~10 min |
Qwen-MT-Turbo | 1.95 元 | 2.9 元 | ~6 min |
换算成一杯咖啡:GPT-4.1 得点星巴克超大杯,Qwen-MT 只要蜜雪冰城。如果你每天翻 10 本小说,一个月就能省出一台 MacBook Pro。
某深圳 3C 卖家每天需把 2000 条商品标题从中文翻译成英、西、阿三语,老方案用 DeepL + 人工润色,一条平均 0.45 元。接入 Qwen-MT 后:
某出海直播平台需要在观众弹幕里做日→中→英三角翻译,峰值 QPS 4000。传统 REST API 扛不住,用 Qwen-MT 的流式 SSE:
把《本草纲目》翻译成现代英语、西班牙语,用于 UNESCO 项目。文言文最难的是文化负载词:
"preserve TCM terminology, use footnote style"
; "source_lang": "yue"
。 如果你需要一款 “花小钱办大事” 的翻译引擎,Qwen-MT 几乎是目前 2025 年唯一能把成本、质量、可控性同时拉满的选项。现在就打开 阿里云百炼模型广场,输入你的第一句话,翻译的未来已来。